9月17日,“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系列活动暨航天公益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在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正式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航天基金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中国航天基金会钱学森科普专项基金联合承办,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联合协办。
七十年前,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这不仅是他个人人生重要转折,更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起点。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以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奋斗,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为中国航天事业稳步前行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本次活动核心亮点之一“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展览同步开展。本次展览精选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藏的70余幅照片及近80件(套)实物展品,通过“战略规划 奠基伟业”“八年四弹 剑指苍穹”“两弹结合 大漠惊雷”“鹰击长空 化剑为盾”“星耀东方 曙光初现”“系统工程 走向未来”六个单元,生动还原钱学森为中国航天和国防科技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全面呈现他从毅然归国到主持“两弹一星”研制的奋斗历程,带观众再次感受这位科学巨匠的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
值得关注的是,展览首次展出钱学森等学者发表的《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打印稿。这份珍贵文献系统解读了钱学森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打破学科壁垒,他将系统工程思想从航天领域拓展至社会、经济、管理等领域。其中,他提出发展“中国科协学”的构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推动中国科协发挥纽带作用,系统地联系和服务科技工作者,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钱学森是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同时也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杰出校友和永恒骄傲”。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在活动致辞中表示,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旨在激励和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子深入学习钱学森的先进事迹,传承和发扬其“赤诚爱党报国、献身科学事业、真情服务人民”的崇高精神,进一步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中的先锋地位,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作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获得者,钱学森的科学成就与精神品格早已成为社会的财富。主旨发言嘉宾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回顾钱学森彪炳史册的卓越功勋,追忆他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勇毅胆识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品德,并就在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弘扬钱学森精神分享见解。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创新是真正的永续。钱学森与上海交通大学渊源深厚。1929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这里,他做出人生的第二次选择,从实业救国转向航空救国,这也是他走向航空航天之路的起点。钱学森回国后注重为国育才,在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一系列教育实践。他的一生,体现了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精髓,深刻诠释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如今一代代交大人以他为榜样,坚守“胸怀祖国、服务人民、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信念,在各领域发光发热。
中国航天基金会始终致力于推动全国“钱学森书屋”的建设工作。作为中国航天公益三十年的亮点项目,目前全国已经建成12座钱学森书屋。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后继有人。钱学森书屋在教育创新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融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多领域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持续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和创新潜能。
据介绍,“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展览展期为2025年9月至2026年2月,展览期间还将上线配套主题讲座,邀请钱学森身边工作人员与钱学森图书馆研究人员围绕钱学森归国、钱学森与系统工程思想、“两弹一星”精神开展宣讲。
相关阅读
2025-09-18 17:11:20
2025-09-18 17:10:42
2025-09-18 17:09:42
2025-09-18 17:09:14
2025-09-18 17:08:51
2025-09-18 17:08:27
2025-09-18 17:08:04
2025-09-18 17:07:26